学士带头人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队伍 > 学士带头人

刘文清 工程院院士 研究员:博士,博导。中科院安徽光机所所长和所学委会主任。1978年1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7.3~1989.3在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3.3~1995.10在希腊克里特研究中心欧共体激光所做访问学者,1996.12~1997.4在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做外国人研究员,1998.4~2000.4在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中心博士后。日前他是总装备部目标与传输专家组成员、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中国兵工学会光电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物理学会理事、安徽光学学会理事长。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开展了光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集成创新研究,为开拓我国环境光学新领域作出贡献。多次主持承担了重点预研项目、国家863项目、科技部攻关项目、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和省科技攻关项目。致力于把应用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创新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握环境光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同时,注重抓好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为国家先进环保产业的形成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核心技术。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著作2本,已获4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名,主持完成科技成果鉴定20余项,其中6项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认证。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环保部环境保护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2008年,获得“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所在科研团队-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项目组获得“科技奥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度荣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建国 研究员:博士、博导。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副所长,兼任“十一五”863计划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安徽省光学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第26届理事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环境污染光学监测新技术研究和光学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十五”863课题“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十一五”863重大项目课题“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的快速在线监测技术”等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其科研成果已有10多项通过鉴定,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获30多项专利授权,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技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等奖励。2004年荣获“合肥(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05年荣获“省直机关优秀青年”称号,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所在科研团队-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项目组获得“科技奥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获第十二届“安徽青年科技奖”,2012年荣获第九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谢品华 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激光表面散射、材料红外辐射特性、光学环境监测以及遥感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2000.5~2002.10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进行大气污染光学监测研究,DOAS断层扫描技术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的项目主要有中科院创新方向性项目“烟气连续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国家“863”项目“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设备研制”,首次采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测量大气中的亚硝酸,并开展了“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光学监测技术与示范”研究等重大项目。曾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多种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2004年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引进海外留学人才资金资助,同年获得安徽省“十佳”女科技工作者和安徽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7年,科研成果“空气质量和污染源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系统与应用”(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得“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所在科研团队-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项目组获得“科技奥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第十届“安徽青年科技奖”、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张玉钧 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与应用、光学信息处理、有害痕量气体光学与光谱学监测方法以及新型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多次承担和参加国家863项目、中科院方向性创新项目、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省市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主要包括:国家863高技术项目“饮用水源水质在线监测及预警技术与设备”、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可调谐红外激光差分吸收汽车尾气道边监测系统”、科技部仪器攻关项目“紫外-红外便携式机动车尾气综合测试仪”、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在线监测系统”、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基于激光技术的大气污染光学监测与产业化”。曾在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国家环保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毛庆和 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2004年度百人计划入选者。曾在加拿大Wilfrid Laurier 大学物理与计算机系光电子与纤维光学实验室做博士后和Research Scientist,主要研究方向为光有源无源器件、非线性纤维光学以及光纤传输理论与技术;在 Appl Phys Lett、IEEE Photon Technol Lett、IEEE J of Quant Electron、IEEE/OSA J of Lightwave Technol、Opt Commun、光学学报、国际光学大会(ICO)等期刊与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应邀为Opt Lett、IEEE Photon Technol Lett、Opt Commun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二十余次;编著高等学校规划教材一部,获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何亚柏 研究员:博士,博导。安徽省2010年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990年获德国波恩大学物理博士,先后在德国波恩大学(1986-1990),瑞士苏黎士联邦理工大学(1990-97)及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1997-现在)从事科研工作,是澳大利亚光学协会,皇家化学协会及美国光学学会的会员。在激光物理,光电子,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光学传感,和红外光学微量气体检测方面有20多年的丰富科研和开发经验。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研究高灵敏激光光谱痕量气体检测新技术,所在课题组是世界上最早实现连续激光腔衰荡吸收光谱技术的课题组之一[Y.He, M.Hippler, and M.Quack, Chemical Physics Letter 289, 527–534 (1998)],发明了基于快速扫动谐振腔衰荡吸收光谱技术;发明了激光快速扫频技术实现了宽波段多种气体光谱探测;发明了高灵敏超外差检测方法;国际上首次应用光腔衰荡方法测量了拉曼光学非线性效应;2)研究非线性光学中红外波长激光光源技术,通过分子基频振动对红外光的强吸收而达到大幅度提高气体检测灵敏度;发明了全自动被动调节种子注入激光腔及外腔选频自回馈种子注入方法,以获得大范围可调谐窄线宽激光光源。发明一种精确激光光谱技术(相干外差辅助脉冲光谱)。国际科技期刊上发表约30篇科研论文,80余篇会议论文和报告。特别在连续波衰荡吸收光谱痕量气体检测上获得了独特的创新技术成果,不仅简化了仪器而且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提交4项专利申请,其中1项已获得美国专利。关于衰荡吸收光谱超灵敏气体传感技术的文章被选为主要国际激光和光电会议(CLEO 2003,Baltimore,USA)3篇重点论文之一;2004年获澳大利亚光学协会颁发的"技术光学奖",以表彰在腔衰荡吸收光谱技术和光参量激光器系统研究及开发方面的杰出成就。

陆亦怀 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环境光学特性研究,研制了多台基于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和可调谐二级管激光器技术的环境监测新仪器。目前主要从事环境污染光学监测新技术、目标特性及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多项国家、省市攻关项目的研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

高闽光 研究员:博士、博导。长期从事光谱学、红外辐射传输和光学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在红外光谱检测技术、颗粒物时空分布激光探测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光电系统的设计、信息处理方法的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丰富的工程总体经验。多次承担和参加国家863计划、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中科院方向性创新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