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骨干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队伍 > 科研骨干

赵南京  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水体污染光学检测方法及技术研究,在污染物多组分、快速、高灵敏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研发了大气、水体、土壤多要素连续自动和原位现场等环境光学监测设备。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课题。作为项目首席专家现主持国家“863”计划“工业排放重金属监测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另有受理发明专利8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系统”获中国科学院“2006年度十大重大创新成果”,已有8项成果通过科技鉴定。2013年荣获“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司福祺  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紫外可见光谱研究室主任。2006 年在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光学博士学位。2003 年到2005 年期间在日本千叶大学环境与遥感中心以外国人研究者身份工作。2007 年5 月到8 月,由德国马普化学资助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与马普化学所卫星研究小组进行成像DOAS 及卫星数据反演方面的学习。主要从事光学环境监测以及遥感技术研究,特别是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对大气痕量气体的测量研究。专业特长光学遥感、光谱分析和数据反演。近年来,主要从事的研究任务有(1)作为主任设计师承担航空遥感系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载荷课题,“差分吸收光谱仪”研制工作;(2)作为主任设计承担××-5卫星“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载荷研制工作;(3)863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探索导向类课题“机载差分吸收(DOAS)技术与系统”,项目负责人,目前该项目已顺利结题;(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中Ring 效应去除方法及大气质量因子的确定”,作为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各项工作;(5)国家气象局组织的中欧合作项目子课题“中国空气质量监测与预报”,作为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各项工作;(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空气污染时空分布感知研究网络应用示范-MAX-DOAS仪器研发与示范”中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MAX-DOAS仪器研发与示范”的各项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文章50 多篇,获得安徽省级科技成果5 项,获专利9 项,并于2003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2010年度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四;2011年度,“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研发、系统应用及设备产业化”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六;2011年,“大气痕量气体柱浓度及其廓线在线监测技术与应用”成功获2011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获2010年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

阚瑞峰  副研究员:博士、硕导。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激光与红外光谱研究室主任。曾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做访问学者工作。承担和参加过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主要从事高分辨激光光谱检测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近红外波段和中红外波段的TDLAS大气痕量气体解析方法研究。参加了863“基于激光光谱技术的大气温室气体探测技术研究”,完成了近红外TDLAS技术的大气温室气体(CH4,CO2)探测系统,并安装于武夷山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站。参加863项目“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光学监测技术系统与示范”,负责利用研制的TDLAS系统监测北京城区温室气体变化等工作;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检测技术研究”,负责系统的整体方案和软件编写;参加了中科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红外光谱检测新方法”和“单模量子级联激光器(DFB-QCL)及其高灵敏痕量气体检测技术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负责系统实验和软件编写。获2009年安徽省直机关“优秀岗位能手”。

张天舒 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光散射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激光大气探测以及红外光谱环境监测技术研发,近年来开展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和区域输送监测技术、污染气体成分时空分布的探测技术研究。在偏振激光雷达、臭氧激光雷达、气溶胶粒谱分析仪等多种设备研制过程中承担了重要任务。承担了国家重大仪器专项、863资环领域重大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等多项科研任务。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